英鎊是繼美元、歐元和日元之後,第四大交易量的全球主要貨幣,占全球外幣市場日交易量的約13%,因此英鎊(GBP)匯率走勢也是全球最關註的貨幣匯率之一。
英鎊兌美元的匯率走勢是最能反映英鎊匯率的貨幣對,是英鎊兌各大主要貨幣中交易量最高的英鎊貨幣對,也是全球外幣市場上交易量第三大的貨幣對。
除此之外,基於英國和歐盟的經濟關系緊密相連,歐元兌英鎊的匯率也是備受關註的英鎊(GBP)貨幣對。
英鎊匯率走勢 |
英鎊/美元
歐元/英鎊
英鎊/日元
|
匯率
|
2008年全球次貸危機前,英鎊(GBP)兌美元匯率曾一度高達2以上的水平,而現今英鎊匯率已接近平價水平。
在過去30年,英鎊匯率曾經經歷兩個獨特的重大事件,並且都是以歐盟相關:
1、1992年退出歐洲匯率體系 – 索羅斯阻擊英鎊之戰
歐洲匯率體系是歐元的前身,它由一籃子歐洲國家的貨幣組成,並規定成員國貨幣與該一籃子貨幣的匯率波動幅度不能超過一定幅度。
英國於1990年加入歐元匯率體系,但由於經濟疲軟,在1992年9月16日被迫退出。由於退出當日為星期三,該事件被稱為英鎊黑色星期三。
英鎊匯率在1992年中到1993年初的半年時間,大幅貶值近30%。國際金融大鱷索羅斯在此事件中通過大幅做空英鎊獲利超過10億美金,一戰成名。
2、英國脫歐(Brexit)
2016年6月英國舉行全民公投,決定脫離歐盟,並在2020年1月31號正式退出。
在6月24日公投結果公布之日當天,英鎊兌美金由1.5的水平,最低跌至近1.32的水平,一天的跌幅超過10%,是英鎊匯率歷史是波動最大的一天。
脫歐對英國和英鎊匯率的影響深遠,從好的方面看,由於無需再受歐盟條約限製,英國獲得了更多的政策自主權,並無需繳納每年數十億英鎊的會員費用。而不利的方面,英國與歐盟的貿易、資金和人才流動的伸縮性變得更差。
從英鎊匯率走勢看,脫歐對英鎊的走勢具有負面的影響,主要原因是國際資本對於英國脫歐後各種政策的不確定性的擔憂引起。
英國作為全球主要金融中心之一,能夠影響到英鎊匯率的因素頗為復雜,也會因當時不同的市場環境因素而不同,其中主要的一些因素包括以下這幾點:
1、英央行貨幣政策
與大部分貨幣一樣,英央行的貨幣政策是影響英鎊匯率走勢的主要因素。簡單的理解:
- 英央行寬松的貨幣政策或降息時,英鎊匯率通常會貶值;
- 英央行緊縮的貨幣政策或加息時,英鎊匯率通常會升值。
2、英國經濟數據
經濟數據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狀態的指標,英國經濟數據對英鎊匯率有著重大影響,常見的英國經濟數據包括GDP數據、CPI、PPI、失業率和零售銷售等。
英鎊匯率在2008年後處於長期下跌趨勢,2022年英鎊兌美元最低更是跌至歷史低點1.0350,那現在是買英鎊的好時機嗎?
投資外幣不僅可通過買入(做多)等待升值獲利,還可通過賣出(做空)在匯率下跌時獲利。
買入(做多)英鎊的例子
- 假設英鎊/臺幣匯率為1:35時,我們花費35萬臺幣兌換了1萬英鎊;
- 之後英鎊匯率上漲至1:38,我們將英鎊兌換回臺幣,可以兌換回38萬臺幣;
- 一買一賣的過程我們獲利了3萬臺幣。
賣出(做空)英鎊的例子
- 假設英鎊/臺幣匯率為1:35時,我們判斷未來英鎊未來很可能貶值,因此想要賣空英鎊;
- 我們只有臺幣,並不持有英鎊,要如何賣空英鎊呢?我們可以向銀行借入1萬英鎊(需支付利息),並將其兌換成35萬臺幣;
- 之後英鎊/臺幣匯率下跌至1:30,我們花費30萬臺幣買入1萬英鎊,並將英鎊還給銀行。
- 此一賣一買的過程,不考慮利息成本,我們獲利了5萬臺幣。
因此,對於以投資目的的民眾而言,任何時候英鎊匯率都存在交易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