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在各大股市中參與交易和投資的投資者來說,“大盤”或“大盤指數”一詞也經常在財經新聞上聽見,而有關注台灣國內財經新聞的更是常聽到的台股大盤指數上漲多少點、大盤破萬八點的歷史新高等。
那我們常在台灣財經新聞聽見的“大盤”一詞到底指的是什麼?大盤指數還是台灣大盤指數到底有著什麼區別?而大盤對於一個股市又有著什麼樣的重要性?
本文接下來也將一一帶大家認識大盤指數和在國內的台股大盤指數的基礎介紹和相關資訊。
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到底什麼是大盤指數?而大盤指數又是如何得出的一個數字。
大盤指數,也被稱為股市指數,指的是股票市場中的主要指數,是用於衡量一個股票市場內整體表現的指標。大盤指數中的“大盤”所指的也就是“最大的股盤”,它通常代表了一個股票市場中主要股票或代表性的企業股價的綜合走勢,反映了整體股市的漲跌行情。
通過大盤指數投資者能夠更了解整體股市得漲跌行情,因此大盤指數被視為一個非常重要得衡量指標,也可視為一個國家經濟的雨晴表。
大盤指數是通過對一籃子股票價格經加權計算的出的一組數字。不同的大盤指數根據不同的加權法進行權重計算,而常見的加權法有以下幾種:
a. 市值加權(Market Capitalization Weighting)
最常見和廣泛使用的加權方法。根據每個成分股的市值在整個市場的比例,將較大市值的公司賦予更高的權重。
b. 價格加權(Price Weighting)
價格加權方法將每個成分股的價格作為權重的依據。較高價格的股票被賦予更高的權重。
c. 等權重(Equal Weighting)
等權重方法將每個成分股分配相等的權重,無論其市值大小或價格高低。這意味著每個成分股在指數中的影響力是相等的。
而在國內的台股大盤指數就是使用市值加權法(Market Capitalization Weighting)來進行加權計算。在理解大盤指數的概念後,我們接下來也將介紹我們較為熟悉的
台股大盤指數。
台股大盤指數,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大盤指數,也稱作為“
加權指數” 或 “
台灣加權指數”。全稱為“
台灣證券交易所加權股價指數” (英文簡稱:TAIEX)。
台股加權指數是由台灣證券交易所(TWSE)編制和發布,主要用於衡量台灣股市整體表現和趨勢的
台灣股市指數。
作為
台灣大盤指數,加權股價指數對於投資者來說具有重要意義,通過觀察
台股大盤走勢圖,我們就可以大致預想到台灣股市整體表現和理解台灣經濟整體趨勢走向。
那為什麼台股指數又稱為“
加權指數”?這是因為台股加權指數是通過股價的市值,經過“
加權”計算方式統計出來的指數,而使用市值加權的指數也就意味著股票市值越高,對指數的影響就越大。
台股大盤指數涵蓋了上市於台灣證券交易所的所有企業,包括源自於各行各業的公司,它的成分股構成會根據統計方式進行定期調整,例如只有上市超過一個月的企業才會被納入統計。
目前上市於台灣證券交易所的企業有900多家,其中前二十大企業股價佔據了超過50% 的權重量。以下是截止於2023年7月的台灣加權指數十大成分股和其權重:
排名 |
證券名稱 |
市值權重 |
1 |
台積電 |
28.33% |
2 |
鴻海 |
2.97% |
3 |
聯發科 |
2.09% |
4 |
中華電 |
1.71% |
5 |
台達電 |
1.70% |
6 |
台塑化 |
1.52% |
7 |
富邦金 |
1.43% |
8 |
國泰金 |
1.20% |
9 |
聯電 |
1.15% |
10 |
廣達 |
1.11% |
從這
十大成分股可見,這些企業的權重量佔台灣加權指數也超過40%,其中台積電更是佔了28.33% 的權重量,超過大盤指數的四分之一。
基於台股大盤指數是通過市值加權來進行編制,因此市值越大的股價一有任何波動,對於台指的波動影響就越大。
在台灣大盤指數的成分股中,台積電、鴻海和聯發科等公司的市值都能夠給大盤指數帶來極大的影響,而單是台積電就佔了28%,對台灣指數有著非常直接的影響。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經常會在財經新聞中聽到 “台積電帶動大盤上漲”、“台積帶動台股指數起飛”等內容。

對於這種市值大的個股上漲而帶動大盤指數上漲的現象,那是不是說明大盤上漲並不意味著股市是處在上漲行情?
以市值加權的大盤指數來說,確實在有個股的佔比過大時會有著這種缺點,也就是市值越大的企業的股價波動就能直接影響大盤指數,而不是反映整體股市表現。
然而,對於投資者來說,大盤指數更像是市場環境的一種指標,而大盤指數的走勢有著影響市場情緒的作用,我們可以簡單的這麼理解:
- 當大盤上漲時,投資者對於整體市場環境更偏向於看好,這種樂觀的市場情緒能夠影響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從而帶動更多的股價上漲;
- 反過來說,當大盤下跌時,投資者對整體市表現的信心會下跌,會導致投資者風險偏好降低,從而導致更多投資者出售持有的股票。 因此這些大盤個股確實能夠帶動台股加權指數的走勢,但一定要謹記的是,台股大盤走勢是整體股市氛圍的指標,個股表現不好依舊會與大盤背道而馳。
對於想預測和分析台股大盤表現的投資者而言,科技股行業的走勢是必須關注的課題之一。
從台股大盤指數的成分股中可以發現,大盤中的十大成分股中有6間企業是屬於科技類電子股,並有著極高的權重量,而這些科技股的成交量佔比在台灣股市中也極高,是具有指標性的股類。
根據台灣證券交易所統計的交易量數據可見,科技股行業包括電子類、半導體類、電腦設備類、光電類和其他電子類等的日成交股數佔據整個台灣股市超過6成以上。因此,如果說台積電是能夠帶動台股大盤的個股,那科技類行業則是能夠帶動台股大盤指數的股類。
基於台灣的科技、電子相關企業的主要業績多數源自於國際科技巨頭公司 - 如蘋果、輝達等,而這些國際科技巨頭公司多數是上市於美國NASDAQ 交易所,因此美股那斯達克指數就成了預測判斷台股大盤走勢圖的參考依據,而許多台股投資者都會在開盤前,會先對美股那斯達克指數前一晚收盤結果進行分析。
台股與美股走勢相關性
從下圖台股大盤走勢圖(
藍線)可見,與美國那斯達克100指數(
紅線)的走勢極為相似,有著非常高的相關性,當
那斯達克指數出現上漲或下跌行情的時候,也會影響台股大盤指數的行情走勢。
台股大盤走勢圖和那斯達克走勢圖對比:

那這是不是表示著美股那斯達克指數的上漲,台股指數也會上漲?
基於台灣的大盤科技股和美股科技股企業的聯動性較強,美股那斯達克指數確實會有著影響,然而它的影響更多是在於一段時期的行情,但在短期走勢上還是會有出現偏離的時候或漲跌幅度也會有差異。
這主要是因為台股大盤除了會受到那斯達克指數影響外,整體股市的表現也會受到各種因素影響,例如台灣國內經濟表現、個股表現、和各種宏觀和微觀因素。
自近代科技行業的迅速發展,基於科技行業在台指大盤有著非常高的權重量,因此台股大盤在過去的15年間也表現極優異。台股大盤走勢在這段時期大致上可分為兩個階段,也就是2008年至2020年和2020年之後的這一段時間。
a. 2008 – 2022年階段
2008年美國爆發次貸危機,全球經濟受到嚴重打擊,台股大盤也在這段時期嚴重受創,大盤跌幅超過50%。此後,隨著全球經濟的修復,大量外資也開始轉向亞洲地區,電子、半導體和新能源等行業發展大量轉向亞洲地區,而這大量提供瞭如台積電等半導體企業大量訂單,使得這些企業迅速增長,股價也出現大幅上漲。
台指大盤在2008年至2022年初這段時期進入長期上漲行情,當然在這段時間台股大盤也有一度出現熊市,這主要是基於受到宏觀因素影響,例如:
- 2011年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爆發,同時中國股市出現大幅波動。這段時期台股大盤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 2015年至2016年,台灣政治變動、英國脫歐事件和美國總統選舉帶來的一系列影響,也讓台股受到打擊。
- 2018年中美貿易戰引起的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台股大盤也不例外。
- 2022年新冠疫情導致全球經濟萎縮,台股大盤受挫超過23%。
b. 2022年至今階段
進入2020年這個階段,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後全球經濟受到打擊,但隨著全球開始實施寬鬆政策,經濟得以迅速復蘇。
同時隨著科技行業的崛起,作為科技股佔比較高的台灣加權指數更是出現了一輪的大牛市,並在於2022年1月5日創下18,620點的歷史最高點。
2022年隨著全球進入貨幣緊縮政策,台股大盤再次進入長達一年的熊市,跌幅到達31%。進入2023年,隨著人工智能、芯片行業再次掀起熱潮,在科技行業有著舉足輕重角色的台灣企業再次帶動台股大盤起飛。
自2023年以來台指上漲超過30%,在全球貨幣緊縮政策下表現極為優異的大盤指數之一,那台股指數還能買嗎?
對於未來如芯片、電子、新能源行業將會是一個新趨勢,而台灣多家企業也在科技行業中有著重要的角色,因此未來科技行業的發展相信將有利於整體台股大盤走勢,然而是否是買入台股大盤更多是取決於投資者本身的投資策略。
由於指數本身無法被交易,因此對於想投資於大盤指數的投資者而言,需通過台指期貨、或指數差價合約等衍生品進行交易,而這些金融衍生品可以通過買入(做多)獲利或通過在下跌行情時賣出(做空)來獲利。